李阿姨在迪拜的离奇经历

李阿姨在迪拜的离奇经历

谢自 2025-02-02 科技报 16 次浏览 0个评论

2025 年春节前,我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到处溜达,在新加坡遇到一位阿姨,因为她在新加坡做了二十年华语老师(他们那不叫中文,叫华语),我原本只是想跟她了解新加坡中文教育的,结果聊着聊着,她跟我讲起二十多年前在迪拜的经历,听得我一愣一愣的,由于这种信息,国内从来没有人说起过,便决定记录下来,分享给大家听个新鲜。

我只是转述阿姨讲过的内容,不保证事情的真实性,由于故事本身比较离奇,部分信息可能有误,请大家自行斟酌分辨。

我也向阿姨保证过不透漏她的任何个人信息,所以我们就随便叫她李阿姨吧。

李阿姨出生在中国沿海某省(不是福建),比我大二十岁,在那个年代,属于城市中产阶级出身。

李阿姨 1984 年在当地师大毕业,去某中专当老师,并跟学校会计结婚,生了一个儿子。

她所在学校后来因合并升级为大学,她也就成了一名大学老师,本来她这一生就该是这么平平安安度过了,但到 1993 年时,她婆婆生了一场大病,借了很多钱治,她丈夫眼看着工资还不上债务,便决定下海做生意。

结果她丈夫不是做生意的料,折腾了四年鞋厂还是倒闭了,这中间她丈夫向丈母娘,就是李阿姨的妈妈借了 60 万人民币,李阿姨说大约相当于 2025 年的四五百万,眼看着这笔钱还不上了,还得罪了亲戚,李阿姨被丈夫拖下水,觉得自己每个月六七百块钱的薪水确实还不上,必须出去挣大钱,便向学校申请停薪留职五年,也出来混社会。

我问李阿姨妈妈咋这么有钱?那可是 1997 年的 60 万。李阿姨说他们家亲戚要么经商要么做官,都不太缺钱,钱是汇集在妈妈那借出来的。

反正夫妻俩平静的校园生活就此被打碎了。

李阿姨正待业在家,她小学同学兼邻居从迪拜回来。

1997 年中国人都不知道迪拜是啥模样,只听说那里遍地黄金,到处是土豪,李阿姨很好奇地跟同学打听情况,她同学说当然啦,迪拜到处是钱,挣钱特别特别容易,她在迪拜开超市就赚了大钱,她信不过外国人,刚好缺一个信得过的中国人,帮她管理超市,她便劝李阿姨过去迪拜帮她管超市,给李阿姨 1 万人民币一个月,不过要收她 2 万 5 千块钱的介绍费,去之前要提前交。

1997 年的 1 万元工资,有非常大的诱惑力,李阿姨跟家人商量了许久,觉得小学同学这种情份,难道还会把自己卖了?就给了对方 2.5 万中介费,又凑了 500 美金在身上,跟着对方一起坐飞机去迪拜。

那时候去迪拜没有直航飞机,她们从家乡先飞到北京,又从北京飞到乌鲁木齐,从乌鲁木齐出关后,她那个同学就马上变脸了,说你这不是去迪拜的工作签证,你这是一个月的签证,你必须在我那好好工作才可以续签,要不你做一个月就回中国吧,中介费是不可能退了。

到了迪拜后,她被同学领到一个小屋子里面,她同学的印度男朋友,提了一桶 KFC 过来,说 eat、eat,然后叽叽呱呱说了一些什么,她是 1984 年毕业的,那时候还不兴学英语,所以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啥。

那房间里面有十几个女人,各个肤色的都有,个个画着浓妆,袒胸露乳、流里流气,看起来面容不善,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女人,李阿姨心里正发苦,她同学突然叫来一大堆男人过来选她,让她给这些男人按摩。

按摩是个文雅词汇,直白点就是卖身。

李阿姨这时候就明白了,同学兼邻居这种情份,也是会把自己卖了的。

李阿姨说,多年以后她才知道,那年头中国人在外头,都是先吃中国人,先骗中国人,没有什么情份不情份的。

李阿姨不肯,跟同学说你知道我家庭出身的,我在国内是老师,我不能干这个。

同学倒也没有强逼她,也没有使用暴力,因为当年没有通信,大家也不会英语,到了国外叫天天不应、叫地地不灵,女性大部分都会顺从这种命运,她同学便打算慢慢磨她,便叫她跟一个大连来的,一个上海来的女生住在三楼一个房间先。

这两个女性都是交了 6 万块钱中介费,给骗到迪拜来的,现在都不得已在这卖身,她们都劝李阿姨快跑。

李阿姨便拿着护照和唯一剩下的 500 美元,第二天从三楼窗户上往下爬,天可怜见平安落地,一个人撒开腿乱走。

李阿姨说迪拜热得可怕,她只记得 "airport"(机场)这一个英语单词,边走边反复念,正路过一家店铺时,正好有一个中国女生,拿着一盆水往街道上泼,哗一下全泼到李阿姨身上了。

李阿姨看她是中国人,刚好搭上话找她要水喝,还说自己有护照、有 500 元美金,可以买机票回国,求同胞帮个忙指个路就行。

这个女生刚 20 岁,来自天津,她所在的店铺,居然也是个按摩店,那女生说迪拜只有周一和周六有飞机,现在也没办法飞,她去跟店老板商量了一会,店老板过一会出来,收了李阿姨 100 美元,答应让她住两天,过几天她自己回国便是。

李阿姨周二进来住,周四的时候这家按摩店就被警察给端了,李阿姨莫名其妙给逮到迪拜监狱里关了三个月。

因为律师说她才下飞机两天,跟这家按摩店没啥关系,才得以脱身回国。

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,李阿姨在监狱里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,其中以来迪拜的菲佣居多,菲佣说本地人可坏呢,打工半年不给她们工资,就找个理由说她们偷东西,当地警察会抓到她们菲佣关几个月,再遣送回国,这样就赖掉工资了。

因为跟各种各样的人天天呆在一起聊天,李阿姨本来文化水平就还不错,三个月下来,好像上了一家强化培训班,从此练出了英语口语。

我问李阿姨,你既然逃出迪拜了,怎么后面又呆了几年时间?

李阿姨说,她回国之后,过了五个月,带了四个已经离婚的女性朋友,又一起回到了迪拜,在迪拜做飞签赚钱,飞签就是阿联酋签证,每隔 28 天,就要飞出去再回来,他们就专门接这个业务过活,也做 VISA 相关业务。

我问她为啥都是离婚的,她说阿联酋当时签证有要求,中国女性 35 岁以上才能过签。

我听着有点不对劲了,又问一遍李阿姨:真的是签证工作。

李阿姨有点不好意思地说,是签证 ...... 也有人,剪头发的。

我看得出来,李阿姨其实是个非常坦然磊落的人,她跟我沟通时,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,只是这件事她实在不好意思说出口,所以找了个大家都懂的理由遮掩了一下。

其实能遇到这么坦然的采访对象,是相当不容易的,我很珍惜她的故事,便请李阿姨继续讲下去。

李阿姨说,她们五个人一起来迪拜,最后只有三个活着回去。

她们基本都在迪拜找了男朋友,有一个跟着男朋友去了卡塔尔,还有一个跟着男朋友去了巴林,这两人都突然死在那。

我问她怎么死的?

她说不知道,具体原因都不清楚,只知道人死了,尸体都找不到,被阿拉伯人把人往沙漠里一埋,再也找不到了。

其中有一个姐妹银行帐户里还有 18 万迪拉姆,合 36 万人民币,是她那些年辛辛苦苦攒下来的,她家里人想去取出来,但因为尸体没找着,开不出死亡证明,这笔钱一直还在银行里。

还有两个活着的姐妹,一个去了美国,一个回了中国,那时候电话卡一换就找不着人,大家到现在都没联系了。

不仅这些姐妹,当初所有在迪拜生存过的中国女性,几乎都散光了,流散在全世界各个国家,她 1997-2003 年在迪拜,到今天所有人都换了,而且是换了一批又一批。

李阿姨说,当时去迪拜的中国女性,90% 会做按摩生意,还有 10% 来卖鞋子。

卖鞋子的全是温州人,他们赚了好多好多钱,因为太赚钱,当地一个仓库一年租金被炒到 100 万迪拉姆。

而且当年好多温州商人吸毒,她在迪拜见过很多这种毒虫,在国内吸毒混不下去了,就跑到迪拜来戒毒。

我想起我在巴黎时,当地留学生跟我说,也见到不少温州富二代,在巴黎郊区买栋别墅,飞过来在别墅开 party,也是边吸毒边淫乐的。

有部分富裕后的温州人,精神世界的发展没跟上物质财富,才会沉溺于这些事物。

李阿姨说,迪拜当时有各国的女性在卖身,而且那时候迪拜男女比例严重失衡,大概是 100:4 的比例,性压抑太厉害了。

漂亮的年轻女孩,走在大街上时,会有七八辆车跟在她后面,男人一个个从车里探出头,争先恐后讨价还价,所以卖身生意特别好。

印巴人一发工资,就排队去按摩店,上百人的队伍老长老长,能排到队伍拐个弯。

注意这些都是李阿姨口述,本人只是依原话记录,不代表本人认同其真实性或观点。

李阿姨说,迪拜这个地方,25% 是本地人,75% 是外国人,本地人又蠢又笨,就只会念经,什么都不会,所以他们的水、电、石油开发,全是欧美人帮他们搞出来的。

阿联酋特别防范外国人,他们永远不给外来人口公民身份,当地人主要干警察工作,工资一般在 6 千到 1 万 2 人民币,女性都不工作,在家生娃带娃。

政府给本地人大量优惠,买房子可以贷款 100 年还没有利息,所以本地人有钱,他们家具一年换一次。

迪拜的外国人里面,英国人地位最高,他们教本地人搞石油技术,还训练本地的军队和警察,实际上是指导阿联酋人行政、石油、警察、军队体系的人,他们一般拿 1-1.3 万美元每月,他们当时实际控制迪拜政治经济。

德国主要负责做管理和机械类技术工作,法国人主要做海水淡化类工作,他们拿 8 千 -1 万美元每月。

荷兰人、比利时人、南非人做一些金融类工作,他们拿 4-5 千美元。

还有些香港人在这工作,拿 5-6 千美元。

这些外国人在迪拜都是两年一换,每过两年就换一波人。

再底层就是印巴人,这些人抢着去给阿拉伯人做奴隶,一般做服务员或工地工人,大概 2000 迪拉姆一个月。

当时开小商店的也是印巴人,他们开商店必须有本地人做保,一个保人每年可以收 2 万多迪拉姆,通常一个本地成年男性,可以做十几个印巴人的保人,每年啥也不干,也有 20-30 万迪拉姆的收入,约合人民币 40-60 万。

迪拜也有大量其他国家的女人,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俄罗斯女人,跟男人发生关系不要钱,只要能喝酒抽烟就行,好像都没啥长远打算。

迪拜有钱欧洲男性,都会找中国女朋友,漂亮而且语言好的中国女性,往酒吧里一坐,就很容易找到一个欧洲男朋友。

李阿姨说,她当时没见到美国人,美国人主要在沙特,这让她产生了一种认知,就是美国才是世界老大,美国人不来迪拜打工,所以她一直想去美国。

李阿姨在迪拜时跟丈夫离了婚,但是她也一直没在迪拜找到美国人,反而找到一个东德男朋友,曾经跟着男友回东德生活了一年半,还把 11 岁的儿子带过去读书,但儿子很不适应德国的环境,语言跟不上又孤独,都快被整抑郁了,8 个月后她只能带着儿子回国。

此时她在国外漂泊多年,已经不太想回国,为了能给儿子解决教育问题,她在 2003 年来到新加坡,因为这边缺华语老师,她以前做过老师,过去一面试就通过了,至今已做了二十年华语老师,一晃这么多年。

李阿姨还说,她在这边教华语,第一年月工资才 1800-2000 新币,跟校内清洁工的收入差不太多,因为新加坡是英语授课,平时沟通也以英语为主,中文地位低,只在小学阶段要通过一个小六汇考时考华语,过了这个阶段就没中文什么事了,所以小孩子都没把中文当回事,她上课时,学生们打打闹闹,都没把她放在眼里。

不过现在中国崛起,新加坡人大量跟中国打交道,要到中国各城市出差,部分人又开始重新学中文。

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了,关于新加坡教育部分,我会在《新马调查报告》里详细写。

我问李阿姨为什么要讲起这些迪拜往事,毕竟有些事不方便说出口的。

李阿姨说,她都这么大年纪了,不怕丑不丑的,主要是她经历的很多事情,这世上很少有人知道,她以前在迪拜的姐妹,死的死、散的散,一个都找不到了。

而且那些姐妹,大多又没文化,不能记录这段历史,她希望有人记录下这段真实的历史,让世人知道,1997-2003 年时,她们在迪拜生存的不容易。

我也是用非常潦草的方式,记录下了李阿姨的迪拜往事,我不想说啥大道理,也不想总结什么了,大家活着都不容易,我只是记录下这一代人,在中东求生存的不容易吧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,本文标题:《李阿姨在迪拜的离奇经历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