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北塱 搜狐城市
新年第一会,广州战力值拉满。在广州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当日,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头版喊出“拼出一片好春光、杀出一条血路来”的口号。
开年即冲刺的姿态,折射出羊城的困境。2024年经济增速垫底全国十强城市,排位也被老对手重庆反超。新的一年,广州如何打赢翻身仗?
![经济增速垫底全国十强,广州再提制造业立市谋翻身](https://imagepphcloud.thepaper.cn/pph/image/339/768/953.jpg)
广州落后重庆千亿
从第一块城砖落地起,广州就是个商业城市。千年以前,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。改革开放伊始,广州就诞生全国首批万元户和首条个体户商业街,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八。此后,从打响价格“闯关”头炮,到率先推动民营经济,广州逐渐走向第一梯队。
就在1990年,广州一举超过津渝升至全国第三——这一排位广州保持了二十来年。国际金融危机后,产业转换逐渐受困的广州,在2016年被高新产业异军突起的深圳超越。深圳一骑绝尘,坐稳全国第三不必赘述,广州重庆的第四城之争则是愈演愈烈。
当然,重庆也有转型之痛,不过相比广州,山城“前有笔电、后有电车”,近十来年经济动能并未断档太久。2024年出版的两地统计年鉴显示,2022年,重庆以不到300亿元优势险胜广州;2024年,重庆再次压倒广州,经济总量领先规模扩大到1100亿元。
广州经济增速已连续三年低于全国平均,去年2.1%的增速垫底十强城市,在五十强城市中也处于倒数第二。可以说,广州如今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,最为严峻的增长形势。增速放缓的背后是动能转换不顺,这种深度调整在汽车及地产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。
以汽车产业为例,面对行业内卷、格局剧变的外部环境,广州未能从旧模式中走出来,主要厂商业绩下滑明显,同时也影响了工业数据。2024年,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%,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8.2%。相比而言,重庆两项数据分别是增长7.3%、增长26.7%。
![经济增速垫底全国十强,广州再提制造业立市谋翻身](https://imagepphcloud.thepaper.cn/pph/image/339/768/955.jpg)
去年穗渝汽车产量在250万辆上下,从趋势看,重庆走的是上坡路,广州走的是下坡路——过去四年,重庆年产量增长超50万辆,广州减少近50万辆。值得一提的是,重庆新能源汽车占比近四成,广州仅两成。可见,汽车产业尤其新能源转型成了穗渝经济之争胜负手。
新世纪以来,广州对房地产依赖度高,楼市下行背景下,当地多个行业龙头处境挣扎。值得关注的是,广佛强势工业集中在家电家居等领域,这些行业本身又和房地产强相关,楼市不景气,家具家电消费自然上不去,房地产和消费品下行叠加,经济焉能勃兴。
产业断档外贸承压
直观而言,广州的大麻烦是汽车和楼市带来的——过往所倚重的汽车和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已经“触碰”到第一条增长曲线的顶点;实质而言,广州经济增长承压——是长期性、周期性、结构性问题,在短期内集中爆发。
作为经济压舱石,二产GDP占比体现城市产经分量。2024年,广州为25.6%,而重庆为38.8%,深圳也高达38%。广州支柱产业结构偏传统——如上所述,不仅车市受困楼市下行,传统商贸业经历电商冲击,工业也是鲜见“闪光点”。
广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,“大而全”却不意味着“强而优”。2023年研发强度3.43%,垫底一线城市,也低于武汉、成都、天津、西安等国家中心城市。广州缺乏科创龙头,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刚刚进入全国前十,传统产业“贴牌生产、批量制造”路径依赖仍在。
![经济增速垫底全国十强,广州再提制造业立市谋翻身](https://imagepphcloud.thepaper.cn/pph/image/339/768/957.jpg)
除了产业青黄不接,广州引以为傲的贸易,也在悄然生变。“外循环”主导期,珠三角将腹地内各类资本集中链接到区域中心,以此支撑并促进广州、深圳融入全球产业分工进而辐射腹地——这正是改革开发之后,广州、深圳快速由区域中心向“全球城市”进发的逻辑所在。
“双循环”时代,广深出现分化——前者越来越向内,后者越来越向外。原因在于,现在外贸交易,国外客户更习惯FOB(指定装运港)条款,更倾向于起步早、名头更大的香港、盐田、蛇口港。虽然近年一直发力拓线,但由于广州港起步较晚,短期想要起势较难。
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广州、深圳国土空间规划相继获批,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是广深城市性质的唯一共同点——叠加深中通道开通,珠江西岸与深圳距离更近,广州“向外”空间还在压缩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深圳进出口总额4.5万亿元,增速高达16.4%;东莞外贸总额近1.4万亿元,增速达8.3%。对比一看,广州外贸总额1.1万亿元,增速3%比全省、全国均值分别少了6.8个、2个百分点。广州外贸占全国比重,由2010年的3.49%降至2024年的2.55%。
“以制造业立市”求翻身
对于眼下的状态,在新年第一会召开之际,广州也有总结——羊城发出“再造新广州”产业动员令,实质上就是稳住第一增长曲线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。“拼经济、杀血路”,2025年,广州经济如何求“翻盘”?
![经济增速垫底全国十强,广州再提制造业立市谋翻身](https://imagepphcloud.thepaper.cn/pph/image/339/768/959.jpg)
制造业是广州短板中的短板,这是必须要跨的坑。参考世界曾经的制造湾区No.1东京湾的转型之道,广州要在实体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方面下功夫。新春第一会也响应了这一路径——以“12218”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广州发展。
12218,打头的“1”即是指代“产业第一,制造业立市”——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这个口号,到今年已是连续第四年提起——虽然产业内涵有调整,但核心内容总体未变。其中,“21 ”代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与健康等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具身智能、细胞与基因等6个未来产业。显而易见,广州最趁手的还是围绕汽车做文章。
作为输不起、丢不掉的“饭碗”,广州一方面借助外力补齐新能源汽车短板,另一方面也押宝“智车之城”。近期年,广州智驾行业三家企业接连上市。广州趁势提出,推动“汽车+”跨界融合,与能源、智慧交通、低空互融互促,放大整车企业对产业生态的引领。
相关意见稿显示,到2027年,广州期望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投放车辆将达到1万台——虽然大规模商用道阻且长,但起步了就有希望。在自动驾驶赛道之外,在广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亿航智能、小鹏汇天等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也在逐渐打开广州的想象力。
广州经济以外贸为本,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均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,海路畅通与否对广州兴衰影响至深。广深国土总规中均强调“区域协调”,广深融合将进入更深维度——广州需要借助南沙港更主动“向外”,与深圳协同共进,避免被边缘化。
作为千余年来的国际商贸中心和全国综合性门户,广州的优势就在于其综合实力。一旦下定决心,便可以迅速发挥产业链条在人才、资金、技术的集聚优势,补齐城市产业图谱空白与短板。2025年,广州期待翻盘。
参考资料:
广州向上闯关如何再造.南方日报
广州还是一座沿海城市吗.第一财经
广州经济求“翻盘”.21世纪经济报道
原标题:《经济增速垫底全国十强,广州再提制造业立市谋翻身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