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

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

否认曾经 2025-02-12 新闻报 9 次浏览 0个评论

" 两位也是 …… ‘纵目’的供应商么?"

张江科贤园的物业公司,恰好位于纵目科技总部所在的 2 号楼地库。所以 10 日中午的时候,顺着一大早看到的 " 纵目科技人去楼空 " 的消息,笔者与一同驱车前来的公社赛佳彤老师,干脆直接拐进办公室了解一下情况。但是在场的两位工作人员,似乎是误会了我们的身份。

鉴于解释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,于是笔者只能多少带着点尴尬地,含混表示 " 领导要我们来了解一下情况 "。

但物业的一位女士,似乎对遭遇甲方跑路困境的供应商,是怀着同情的。她简略解释了一下目前的情况:" 他们上个礼拜五(实际为 8 日周六)就走光了,现在这里只有我们看楼的工作人员。"

" 其实这几天来这里的不止你们一家了,有些事你们也明白的,(我们)是没有办法的 ……" 末了她又补了一句,似乎是想安慰我们。

曾经热闹过的科技公司总部大楼,10 日我们探访的时候,已经一片萧索。门窗紧闭,没有人员出入的痕迹。2 号楼只有后门还开着,但园区物业在这里摆了一张办公桌,安排两位安保在此端坐。

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

▲ 正门的玻璃上已经贴上了防止窥探的白纸,但可以看到大厅亮着射灯

去年 11 月,赛老师初次拜访此地时,曾经设置在 2 号楼正门口的设备已经被拆除挪走。目前围绕着大楼只是靠边停放着一圈汽车。而令人感叹的是,一楼大厅入口的玻璃门上,已经被预先贴满了阻止从外界窥探和拍摄的白纸。

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

▲ 反光比较严重,但还是看得出办公区域虽然人去楼空,但并不算凌乱

透过没有封死的玻璃顶端,大致可以看到前厅里开着射灯。但从楼侧一些办公室的窗户向内看去,所有工位都空空荡荡。正如物业那位女士的说法,这里人去楼空。

科贤园 2 号楼正下方的地库一隅,停满了原本应该属于纵目科技的,测试和工程用车辆。可以看到的包括老款问界 M5、改装了外部传感器阵列疑似 2017 款的逍客等等,以及一辆园区内低速 L5 级无人车辆。只不过肉眼可见地,这些测试平台似乎都有那么点 " 历史 " 的痕迹。

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

▲ 颇有年头的 2017 款逍客测试车

而当笔者在和同事一起,感叹这些目前只能被弃置在角落里积灰的设备,三四年前是如何在园区内四处招摇,引来一众惊奇视线时。一名身着制服的园区安保,推着辆自行车默默地来到我们身后不远处。

安保小哥并没有上前阻止我们,在封存设备以及车辆周围四处探查和拍摄,甚至没出声搭话查探一二。甚至当我们转身朝他打量的时候,故意别过头去或者 45° 望天,以避免目光上的接触。其行为模式表现出了在保持戒备履行职务的同时,最大限度避免任何非必要的接触以及争执。

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

▲ 安保只是在履职

这番光景使得我与赛老师,对望无言。我们并不知道,在那个 " 这几天来这里的不止你们一家 " 的过程中,园区方面经历了些什么麻烦。

但我们已经不想继续在这里探究下去了 ……

综合脉脉平台,部分微信群对话爆料,在 2 月 8 日的时候,纵目科技员工收到行政通知:将在当天 18 点后断电封楼,员工须在此之前取走私人物品并且办理离职证明。

彼时,距离企业创始人唐锐在年前全员会上承诺的 " 寻求并购解决欠薪 " 过去约两周,企业从去年 11 月起,在册的七百多员工,欠薪已达四个月之久。

然而在这个乙巳年的新春,奇迹并没有出现。员工等来的则是随申办社保断缴、医保账户关闭的短信提示。当年后,剩下的人抱着仅存的希望继续到岗上班时,得到的是连老板唐锐也失去联系的噩耗。有人爆料称,唐锐已 " 逃到 " 美国。但从添加过其微信账号的人那边看,至少从其在除夕那天发布的好友圈内容看,IP 地址显示是在日本。

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

▲ 2023 年末的唐锐与其 2018 年的形象几乎判若两人,与其说是中年发福,不如说是压力太大的缘故

实际上,随着 2023 年下半年,国内资本对智能驾驶热潮的消退,纵目科技就已经进入到了危机状态。23 年 10 月末,公司管理层宣布转入 " 低功耗模式 ",员工只保留底薪,且 " 封顶 "10000 元限额。此外,发薪日也从原本每月 10 日调后到 25 日。

根据目前流出的员工爆料以及媒体报道,企业的管理层一直努力自救。

例如 CEO 唐锐就曾一直试图出售部分业务和技术,并且一直在推进老股东进一步融资。甚至还试图与宁波的某上市公司洽谈并购。但从结果来看,这些努力都没有获得实质性效果。于是在 " 低功耗模式 " 整整一年之后,纵目科技终于耗尽了最后的现金流。

纵目科技成立于 2013 年,迄今为止共完成 10 轮融资,总金额 22.47 亿元人民币。联想、小米等国内科技企业都曾对其进行注资。在 2022 年的时候其估值一度高达 90 亿元。也因此,其被部分舆论冠以自动驾驶领域的 " 独角兽 " 企业的名头。

当然我们都知道的是,智驾这条赛道,其实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独角兽企业。

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

▲ 来自问界的订单,其实注定会失去——毕竟智选车是华为的地盘,在余承东理顺内部关系后,必然会引入车 BU 的产品

从业务角度来看,其自诞生起拿到的最重要订单,无疑是赛力斯问界 M5 以及后来 M7 的自动泊车方案。但众所周知的是,后来其被华为方案取而代之。这也就使得纵目无缘享受,2023 年 8 月下旬开始的,由 2023 款问界 M7 热销带来的,订单狂潮。

除了赛力斯之外,长安、奇瑞乃至于比亚迪、长城以及一汽,都曾是纵目科技的客户。但这些企业大多从 2023 年开始,大力投入到自研上。这就导致了纵目科技核心客户不断流失。直至今日, 只剩下了长安一家还在部分车型上采用其方案。

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

▲ 曾经,一汽红旗也是纵目科技的用户

目前不少观点认为,纵目科技的这个结局,主要输在了技术层面上。其泊车方案技术栈停留在 2022 年的水平上,而由于企业转向 ADAS 方案的内部提议被以唐锐为首的决策层否决,错失了关键的发展窗口。当然,这也可以被视为泊车方案技术栈裹足的重要原因。

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

▲ FlashBot 是一种想法很好,但意义不大的东西

而在 2024 年,唐锐为首的企业核心层,又以近乎 " 赌 " 的方式选择押注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,即所谓的 FlashBot 业务,并且投入了超过 300 人团队。然而该业务后来被证明是失败的——

基于低速园区机器人的充电机器人与乘用车智驾技术路线差异大,更与此前企业的主业差异较大,导致能够拿出的产品存在大量问题,最终市场反应冷淡。

这个失败最终耗尽了企业资源,加速了最终时刻的到来。

当然,纵目科技所面临的处境并非个案。事实上,这只是当前新能源产业链深度洗牌,一种预告性质的展示。

当前整个智驾行业,无论国内还是国外,实际上已经呈现出三重压力下的,加速淘汰趋势——

首先是技术迭代加速下的 " 代际绞杀 "。

在现阶段智驾模式从 L4 降至 L2.99 的赛道转换中,部分掌握庞大数据并获得资本加持的核心企业,凭借数据闭环能力和算法快速迭代建立护城河,而二线厂商在 BEV+Transformer,再到端到端的技术跃迁中逐渐掉队。

同时主机厂的 " 灵魂争夺战 ",正在加速整个产业链重构。

华为、小米等科技巨头,目前通过全栈自研方案挤压第三方供应商空间,而传统车企为掌握主动权,或自研智驾团队(如比亚迪),或选择具备生态整合能力的头部合作伙伴(如地平线),导致中小智驾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。

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

▲ 马太效应已经启动,中小智驾企业除了极少数在早期就冲过窗口或者抱上大腿者,最终恐怕都会走向绝境 ……

最终由资本所驱动的 " 马太效应 ",目前开始日益加剧。

2024 年,即使港股也对智驾企业盈利能力的严苛审视,使得未上市企业估值逻辑崩塌。已上市企业通过募资,或许可以继续推进其技术军备竞赛,而未上市企业则必然陷入 " 技术落后 - 订单流失 - 融资困难 " 的恶性循环。

纵目科技曾三次折戟 IPO。

2017 年,纵目科技首次在新三板市场挂牌,但数月后便宣布摘牌。2022 年 11 月,纵目科技转战科创板,于 2023 年 9 月撤回 IPO 申请。2024 年 3 月,纵目科技又向港股递交了 IPO 申请,但由于招股书满 6 个月后未能通过审核,上市申请于当年 9 月失效。

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

▲ 这个结局,令人感叹,但其实早已注定

总而言之,在这个蛇年的新春,发生在张江科贤园的这一切固然令人感叹,但也确实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必然结果。因为有很多事情,或许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,本文标题:《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:纵目科技爆雷,700多员工欠薪4个月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